南纬6°,天空湛蓝,正是春季结束夏季刚刚开始的时期,非洲大陆结束了长达6—8个月的旱季迎来短暂的雨季。当地人说这个雨季开始自月亮从大海上消失,到再次出现新月,我算了算,大概就是一周左右的时间。不过刚刚好,这样,每天清晨或是中午,总会有一场断断续续的小雨来临,将岛上本已郁郁葱葱、高大茂密的热带植物清洗得碧绿可人。
前往
坦桑尼亚(Tanzania)
桑给巴尔老城的时候也下着小雨。从我们居住的岛南边的The Residence度假村前往城中心,路上渐渐拥挤热闹,直到前面忽然现出一片白色的阿拉伯风格建筑群,我知道,老城到了。老城被人们称为“石头城”,因为历史上是非洲重要的奴隶贸易和香料转运中心,在整个东非,其文化和艺术都非常有代表性,如今也是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
来到石头城第一眼见到的就是一座白色清真寺,清真寺旁就是一度让桑岛闻名世界的奴隶贸易中心。曾经是中学的两间狭小地窖里关押着上百名奴隶,那逼仄的空间现在连我们一行10人进去都觉得无法呼吸。当年奴隶贸易鼎盛时期,非洲有两个重要的奴隶贸易中心,其中一个就在此地。奴隶贩子们将从内陆运来的奴隶关押在此以考验奴隶是否足够强壮,能够熬过在这恶劣地窖关押3天以上的奴隶会被带出来拍卖,之后再经历漫长残酷的海运运至欧洲、美国、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一位瑞士雕塑家来此参观归国后久久无法忘怀此地曾上演的惨剧,后来与当地政府协商赠送了一组奴隶被铁链锁着等候被拍卖的雕塑。如今这组雕塑就在旧时的奴隶市场旁边一个大坑内摆放,以时刻提醒世人。
走出令人压抑的奴隶市场,雨稍稍小了些,一丝丝阳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我们拐进石头城迷宫般的深巷。石头城规模不大,大部分建筑修造于200多年前。幽深狭长的街巷、漂亮的清真寺、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民居一般都是二到三层,二层都有镂空的阳台,透着典型的印度风格。窄窄的街巷仅够两个人相向而过,街巷两侧建筑的二楼阳台几乎都要接在一起,站在两边阳台上的人们可以隔街握手。紧凑的建筑格局,拉近了生活在此的人们的距离。置身其中,仿佛身在中国江南的寻常巷陌,但四周建筑强烈的阿拉伯和印度风格又在提示我们这里拥有的异域风情。
很多居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店,卖一些纪念品。古城内还有很多小酒店和小咖啡馆,尤其是家庭旅馆,便宜、干净,虽然不豪华,但家具、床和室内布置都极具阿拉伯风情。游走于古老的街巷,仿佛在历史中穿梭,每一扇门,每一条巷,每一处斑驳陆离都在讲述着它的故事。
石头城另一大特色就是这里的木门。因为桑给巴尔盛产硬木,本地也由此衍生出很多木质手工艺。雕花木门就是其中最有当地特色的。虽说不太可能将这些木门运回家,但行走于街巷中,细细端详被漆成各种颜色,雕刻着繁复花纹的寻常人家的木门,也是一大乐趣。当地生活并不富裕,但小孩子都拥有澄净的眼睛和诚挚的笑容。简单的石头、木棍做玩具,也能玩儿得不亦乐乎。感谢老天对这片土地的恩赐,肥沃的土地和干湿适宜的气候也让当地人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饱肚子总不是太大的问题。除了吃饱穿暖之外,这里的人似乎没什么过多的事情好担忧了。
是夜,雨云散去,壮丽的星空近得让人惊讶。岛上混着香草气息的空气、断断续续的鸟鸣和猴子叫声被风传送到远处。还没到新月时间,海上涨潮的声音细微可闻。我们对于生活的担忧在这美好世界中显得那么多余。或许,这正是生命中很重要,却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