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乔牛仔都是身手不凡的骑手,右侧第一位是女骑手
高乔民族歌舞是真正的阿根廷国粹
阿根廷是让我想一去再去的国度。奔腾的瀑布、壮丽的冰川等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我,混血民族的独特人文景观更让我迷醉。
高乔牛仔 吃苦耐劳
对阿根廷彭巴(Pampas)草原的期待,源于三毛写的阿根廷纪行《情人》,那辽阔壮丽的草原,那高傲的高乔牛仔,那萍水相逢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凄美感人。
布宜诺斯艾利斯除了东部是浩瀚的大西洋,其他方向都被海洋般辽阔的彭巴草原包围,出城就能闻到草原的气息。
郊外公路两旁就是乡村牧场,威风凛凛的骑手身背牛皮制的酒囊,腰间一侧佩刀,一侧挂马黛茶具,纵马驰骋而过,那就是高乔(Gauchos)牛仔。
高乔人是16世纪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他们既不被母亲故乡的原住民接纳,更不被城市的欧洲人后裔承认,只有无垠的草原收容了他们。
四处漂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乔牛仔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性格。他们骁勇彪悍、桀骜不驯、轻利重义,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游牧民族。
彭巴草原有几座庄园开放接待慕名而来的旅客,有的庄园已有几百年历史。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往北87公里,两排笔直的杨树将我从一望无际的牧场引到Estancia Don Silvano。农庄院子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玫瑰花。接待室里葡萄酒和油炸牛肉饺随你吃喝。
期待中的高乔牛仔形象饱满地站在眼前:黑发、深色的双眸、棕色的皮肤遗传自印第安人,潇洒矫健的体魄、轮廓分明的五官则遗传自西班牙人。他们头戴深色阔边帽,脖子上系着三角巾,穿灯笼裤,腰间宽皮带上绣着图案,缀满银饰,有时身披传统斗篷。这些脸庞被风雨刻着深深皱折的男子汉,形象非常酷,性格却很和蔼浪漫。
进庄园后,骑马和坐马车在草原上游览。几十匹高头大马都经过驯化,挺老实的。马鞍是牛皮制的,垫着厚厚的羊皮,坐着很舒适,做了一回山寨牛仔。
阿根廷烤肉举世闻名,游庄园的重要节目当然是品尝烤肉。可容纳百人同时进餐的餐厅是由旧仓房改造的,几把用牛骨和牛皮制作的椅子,笨重的木架,还有小酒吧,陈设都是旧时农场用过的。餐厅旁边是十米长的直角形烤肉架,木炭燃烧正旺,烟雾缭绕,烤着牛肉和鸡,和风中飘荡着烤肉的香味。
高乔人不喜欢冰冻的牛肉,都是现宰现烤。他们清晨出发放牧之前,先把生肉切成薄片放在马鞍底下,经过一天的奔骑颠簸,马背产生的热量就把鞍底的生肉焐熟了。取出肉片,用调味品拌了,便是别有风味的“高乔焐牛肉”;他们也吃烘干牛肉。
民族歌舞 热情奔放
高乔民族歌舞表演开始。当乐曲声热情奔放时,舞者挥动马鞭、击鼓、跺脚、高唱吶喊,节奏扣人心弦,尽显高乔牛仔坚韧豪放的性格。当乐曲声低沉婉转时,舞者长裙飘逸,脚步舒展。在激昂的节拍中,隐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和哀怨,交织的矛盾旋律非常动人,令人看到这个混血民族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热情浪漫、孤独忧郁的矛盾气质。高乔民族歌舞是真正的阿根廷国粹,是飘泊在彭巴草原上的艺术之魂。
主持人也是歌手,岁月与风霜在他的额头眼角刻下皱纹,也赋予他的歌声深厚的感染力。他怀抱吉他边弹边唱,指尖流淌出高乔人的韵律与节奏,唱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游客多数来自中、南美洲,语言文化相通,台上台下一唱众和,如痴如醉。具有高乔气质的歌手是代代传承的,游吟歌手的即兴弹唱是高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中只有我们俩是东方人,主持人先邀请我们用中文同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接着我们又被拉到台上,给一条高乔披肩,让我们跟着乐曲起舞,引来台下一阵笑声掌声。
接着,我们又被请去与舞蹈家共舞,这种待遇通常只给帅哥靓妹,我们已经一把年纪了,可见阿根廷人对中国深有好感。在场的游人也离开餐桌,与高乔牛仔们一起载歌载舞,宾主同乐,皆大欢喜。
表演项目中,有来自高乔牛仔的生活,如驯马、套马套牛等。高乔牛仔既能歌善舞,又能在马背上潇洒翻飞,是强悍的骑手、勇敢的驯马人,也是热情浪漫的男子汉。
高乔牛仔发明的“飞石索”由石头和麻绳绑成,看似简单,一般人驾驭不了。他们在飞奔的马上,一手执绳圈,一手将绑石头的那端绳索转起来,当转到速度最快的时候,瞄准目标挥出去,攻击性很强。
最浪漫的是“挑戒指”,几位骑手,其中有一位女子,在飞奔的骏马上同时站起来,用手中的小棍轻松地挑下悬挂在横梁上的戒指。在观众的欢呼声中,骑手把戒指送给人群中一位美女,他得到一个香吻作为回报。如果这位美女已结婚,她的老公还必须吻骑手马,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和口哨。
离开农庄前,主人送来滚烫加糖的马黛茶,意味着客人在高乔人心目中是贵宾。每个高乔男人成年时,长辈都会送一套刻有他的名字的马黛茶具。
探戈世界 忘我起舞
我很喜欢探戈,以为自己对这欧洲情调的南美舞蹈已经了然于胸。然而,当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欣赏了既激情又伤感的探戈,我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融入,深深领悟到只有在阿根廷,探戈的万种风情才能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探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探戈的老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郊港口博卡(La Boca)。卡米尼托街两侧的房屋低矮拥挤,石块铺的小路有点不平。过去工人们将漆船剩余的杂色油漆带回家,将房屋外墙漆成五彩斑斓。如今刷着探戈广告,成为艺术家村。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探戈世界,200多米长街道上的雕塑、壁画、货架上千姿百态的探戈舞姿纪念品、工艺品和书籍,无不以探戈为题材。
19世纪末期,西班牙和意大利海员、贫民、非洲黑奴等,从博卡涌入阿根廷寻梦。坎坷的命运、无法排遣的乡愁、严重失调的性别比例使新移民陷入失望和焦躁。当六角手风琴的深沉、小提琴的凄婉、吉他的挑逗旋律徘徊在卡米尼托街上,就诞生了怀乡伤感的探戈音乐。
博卡街头洒落着好几对探戈舞者。一对舞伴,一台播放器,高挑靓丽、穿着裸背露肩高开叉舞裙的女郎,和潇洒英俊穿黑色礼服的帅哥,随着奔放的探戈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的表演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动人气质:华丽里隐藏着忧伤,平淡中闪烁着奢华,街头探戈也能充分展现出男性的阳刚气质和女性的柔情奔放,表现出人生的甜蜜与苦涩、希望与失望。我站着看了一曲又一曲不忍离去。
圣特尔莫(San Telmo)区的周日集市类似庙会。我一大早赶去,警察已将周围几条街区都封闭成步行街。许多人来得比我更早,他们是来淘古董的。摊贩占据了鹅卵石铺就的街心公园,卖什么的都有。我直截了当就看探戈,有好几波呢!
看那些舞者们服饰一样华丽,舞技一样高超,跳起来同样神情专注,舞步舒展,举手投足同样传达着探戈的万种风情。此时的探戈回归原始状态,舞者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演绎着充满南美浪漫风情的探戈。有一支年轻人组成的小乐队当街演奏,连钢琴都搬来了。这一天只放些小费,看了好几场探戈舞,要不是我怕出丑,还可以下场让他们教几步呢!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餐馆酒吧晚上8点以后才开门,有人在门口发广告,最醒目的都是“晚上10点免费欣赏探戈舞”。这里的夜生活好比白天的延续,舞跳到凌晨很正常。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探戈之王卡洛斯的大幅照片和雕塑。卡洛斯街的卡洛斯故居展览馆外面耸立着他的铜像,不断有探戈爱好者前来瞻仰。
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有座私人捐赠的Puente De La Mujer桥,又称为探戈桥、女人桥。这座117米悬拉步行桥通体白色,造型是两条简洁的线条。桥身分3部分,中段可旋转90度让船只通过,设计师Santiago Calatrava 解释说,此桥象征一对探戈舞者,男人(悬臂)俯身面对女伴(桥身),远观还真有凝固的探戈韵味。
我还在Senor Tango剧场欣赏了高雅的专业探戈演出。里面不是传统剧场的模式,而是一座大厅,中央是圆形大舞台,分三层,可升降,乐池悬在舞台上方,可升降进退,使音乐就像来自天上,可谓别出心裁。餐桌兼看台沿着舞台摆放,二、三楼是包厢兼餐厅。墙上挂满曾经在此观看演出的各国政要名人和明星大幅照片,包括克林顿夫妇和几位好莱坞大明星等。
在低回的乐声中,剧场气氛冷艳而高贵。服务生送来阿根廷产的红葡萄酒,接下来是丰盛的烤肉大餐。当酒已半酣,探戈秀开场。
只有在剧场演出中才能欣赏如此地道的探戈音乐。典型的探戈乐队由钢琴和贝斯演奏节奏,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演奏旋律。独特的六角手风琴由德国传入阿根廷并加以改造,它密实的音色与探戈伤感的内涵吻合,演绎出混血民族如泣如诉的乡愁,令听众无法抗拒地为之动情。指挥和几位主要乐师年龄已七、八十岁,演奏时激情喷涌。服务生告诉我,年长乐师表示探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两小时的表演精心编排成介绍探戈起源和发展的歌舞剧。先是粗犷拙朴的高乔民族舞,两个牛仔骑着扬鬃奋蹄的骏马奔上舞台,天晓得他们从哪里窜出来。再是欧洲水手带来的欢场中缱绻难分的柔情挑逗。现代探戈则流淌着欧洲血液,距离高乔民族传统已相当遥远,但是如泣如诉的旋律,动人心魄的激情依然如故。在男女歌唱家精彩的演唱中,用独舞或群舞展现探戈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经典舞段和相关音乐大师的乐曲,循着探戈发展的轨迹,用舞蹈、音乐、歌曲和恰到好处的灯光音响,向观众激情演绎了一幅探戈历史的鲜活画卷。
最后一幕,天幕上落下几幅巨大的阿根廷国旗,歌唱家声泪俱下唱起影片《阿根廷,别为我哭泣》(Evita)的主题歌,台下如痴如醉的观众同声高唱着:“我爱你,希望你也爱我,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我被阿根廷人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这的确是一场雅俗共赏的视听盛宴,令人回味无穷。
探戈舞集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是融化在阿根廷人民血液里的文化。大提琴家马友友说过:“探戈的节奏既是爱与梦想,也是痛与现实。只要还有一位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在,就有洒满月光和探戈的夜晚。”
在阿根廷逗留的日子,我深切感受到阿根廷的四大国宝:探戈、足球、烤肉和马黛茶,代表了人民的生活重点,其中最能体现阿根廷民族文化风情的,就是高乔人和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