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百年历史的瑞典斯坎森露天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史上享有盛名,它是世界上第一家露天博物馆;并以一种“活态”的展示方式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这座博物馆不是依附一幢建筑并在其内部进行收藏展示,而是以多种传统建筑、街区、历史实物以及特定自然环境共同营造的一种开放式展示场所。
博物馆是1891年瑞典人赫泽里乌斯创建的。19世纪中叶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瑞典正经历着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速转变的过程。这时期,瑞典人口中2/3以上生活在农村,在工业革命浪潮下,城市在迅速扩张,传统的乡村居所和田野风光被城市郊区和高大建筑群所摧毁;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被机械化所代替;工业产品无情地湮没了传统手工艺。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开家园,涌入铁路、码头、工厂、木材厂做工。瑞典整个社会步入城市化进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正在乌普萨拉大学攻读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博士学位的赫泽里乌斯,在瑞典农村进行了一次远程步行考察,亲眼目睹并深切感受到这种社会的巨变。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意愿和责任感,开始收集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反映农业文化的民间民俗代表物品:建筑、服装、家具、器皿、工具等等,将它们保护下来以备展示给子孙后代。但是,在他看来,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并不能充分实现他的理念和教育目的。他所构想和强调的是通过某种完整场景的展示而表达出的真实历史感,即在一个自然景区中,有着各式古旧房屋,房中摆设原来的家具,身着民族服装的人们生活着,家禽在四周漫游。为此他创造了“露天博物馆”的理念,并在斯坎森买下了第一块地皮。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建一个完全不同于任何现存形式的博物馆。”1891年10月11日,斯坎森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最初只有几英亩大小,第一幢建筑是他几年前在达拉纳西北部地区收集到并搬迁来的当地农舍(全用木头建成,房顶上盖着桦树皮),其后博物馆面积扩大到30多公顷,展出内容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走进大门,你会发现与其说是一个博物馆,倒更像是一个大公园。整个博物馆规划有序。150多幢瑞典各地的古旧建筑,按照一定区域划分组合,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例如北区是代表瑞典北部山区的建筑和农庄,有护林员用的小木屋,制麻作坊,甚至圈养着几头驯鹿。在东区,是来自韦姆兰、西曼兰等地的建筑,有农家房舍、铁匠屋、两层楼的禁酒会堂等。南区是瑞典南部地区的代表建筑,一种四周由数幢房子围合而成的农家庭院,其风格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四合院。在中区,有来自西约特兰地区的农舍、风车作坊和教堂;教堂前面是一条18世纪中叶莫兰地区典型的市场街,摆着许多小摊位;还有一幢当年瑞典中部地区贵族的典型住宅,高大气派,旁边还有厢房和亭子,宽阔的院子四周围着栅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各式建筑内既有当年的家具、生活用品的陈列,也有劳动工具、手工艺品的展示,与周边所营造出来的农村自然生活环境浑然一体,水塘、家禽、牛栏、牧场……工作人员身穿传统服装,或织着毛衣,或喂养奶牛,或浇花剪枝,或拉琴跳舞,好一派和谐、恬静的田园风光。
为真实地再现瑞典城市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内还建有一个完整的街区。20世纪初,斯德哥尔摩城市发展很快,一些古老建筑被拆除,博物馆在市镇当局的支持下,将其中一些建筑搬迁到此,现已有20多座建筑。街区建在一个小山丘上,一条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蜿蜒穿过。这些建筑除了当年斯德哥尔摩城古老的邮局、银行、商铺和餐馆外,还特别集中了瑞典各地的一批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如家具厂、制陶屋、制鞋屋、制梳屋、金匠屋、面包房、印刷厂、订书间、雕版间等。一些手艺人身着传统服装,聚精会神地在作坊里表演制作。走进一家玻璃制品作坊,两个工人正在用一根细长的管子吹制玻璃,这种吹制方法已有2000年历史了。作坊里的陈设古朴简单:火炉、工具台、吹管、各式剪刀、模具等,橱柜上还展示着许多玻璃原料。参观者置身其中,既可以感受到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又了解了玻璃制作的知识。出得门来,还可以在旁边的小店买上一件中意的玻璃工艺品留作纪念。
斯坎森博物馆不仅是瑞典,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卓有成效的范例。它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当社会面临急剧发展变化时,抢救保护特定时期的重要建筑、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是何等重要。正是通过对历史遗存的精心维护和生动展示,人们才有机会去真切触摸先辈的灵感和历史的脉搏,真切感知民族民间文化的绚丽多彩,从而浇灌培育自己心田中的爱国之花。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