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200多公里处,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石头城”,津巴布韦人习惯称之为“大津巴布韦”,意思就是“大石屋”。这座“石头城”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同时也因为津巴布韦的国名由它而来。
石头城绘在国徽上
石头城遗址坐落在一片幽静开阔、景色秀丽的丘陵之中,由于规模庞大、保存完好,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石头城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它的建造时间和建造者的来历。1871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最先把这个遗迹公诸于世,之后世界各地不少学者和探险家相继来到石头城考察。有人认为它是阿拉伯人的作品,也有人猜测它是由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于公元前建造的。然而,更多的史料证明,石头城并非外来文明的产物,而出自当地的非洲黑人之手。一些专家推测,它建于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是历史上一个已经湮没的帝国留存下来的遗迹。当年的国王曾将这里作为寝宫。由于处于贸易中心,石头城曾经辉煌一时,但在公元16世纪初,也许是因为饥荒或干旱的缘故,人们最终弃城而走,只留下孤零零的石头建筑群,默默地见证着这段历史。
津巴布韦人以石头城为荣,不论从国名、国旗、国徽和硬币上,石头城都被当作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历史上的津巴布韦曾是英国殖民地,当时的国名叫“罗得西亚”。1980年,该国正式宣告独立,并以石头城的名字———“津巴布韦”来命名自己的祖国,该国国徽下部就绘有石头城的图案。此外,在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鸽头鹰身的“津巴布韦鸟”,如今也成为国家象征,被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砌石工艺令人惊叹
石头城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共有3组建筑:山顶围城、山谷围城和大围城。各部分自成风格,又浑然一体,其高质量的砌石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沿着陡峭崎岖的古老石道拾级而上,眼前出现一条由两块巨石相间而形成的一人宽的窄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达山顶时,一道用长方体花岗石砌成的高墙横在眼前,下面是仅能走过一人的小石门。通过石门就进入山顶围城。
围城的城墙如堡垒一般,有人推测当年的国王曾居住在这里。围城的西墙头上矗立着4个圆锥体实心角塔———烽火台。要建筑这样的围城,需要石匠花大力气将花岗岩修凿成形,然后按很规则的组合堆砌起来才行。
北墙下面有一个小石门,通过它便可到达高出地面百余米的瞭望台。从瞭望台俯瞰,整个石头城的风光尽收眼底,可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令人称奇的是,石头城的围墙石块之间未用任何粘结物但砌缝严密,虽历经数世纪的风雨侵蚀仍挺拔牢固;而目睹当年占地1万亩的石头建筑群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失去了昔日风采,又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东墙脚下是隶属于山顶围城的建筑群,其中有一个奇特的石洞,具有扩音作用,朝它大声喊话,远处建筑群里的人皆能听到。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运用声学原理了。
石头城遗址和“津巴布韦鸟”
围城里藏着中国文物
东南方向是由42个小围城组成的山谷围城。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津巴布韦鸟”就是在此发现的。具有图腾崇拜色彩的“津巴布韦鸟”,是一只40厘米高的鸽头鹰身石鸟,用非洲特产的石头雕刻而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体,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
人们还在围城内发现了一系列古代文物,其中有阿拉伯的玻璃器皿和中国的青瓷和陶器。这些瓷器碎片是14世纪至15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两块是青瓷大花瓶的底部,底圈中央用青釉绘制着“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这说明中津两国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而至于这些瓷器碎片的具体来历,恐怕只能留给后人破译了。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