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周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清扫周来临之际,笤帚、地板刷和铁皮簸箕等这些用具对施瓦本哈尔市民来说便必不可少。他们头裹一块布,腰缠一条围裙,走出家门,各扫门前土。几百年来,施瓦本人保持着这一传统:清扫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履行各扫门前人行道的义务。肖费勒太太(Frau Sch?ufele)和凯勒尔太太(Frau Kehrer)向过往的行人演示一种会活动的小人模型,大声地向他们介绍这一传统,模型展现了施瓦本哈尔人是如何清扫街道的,以此得到一点捐款。毕竟,这两位太太出自一个艺术家作坊,它安装的活动小人模型在施瓦本哈尔小有名气。
施瓦本人还是法兰克人?
施瓦本哈尔市的居民自称是“哈尔人”。起先,这里的居民是法兰克人,说的是法兰克方言,但自从被斯陶芬王朝接管以后被归入施瓦本地区。德国有不少以哈尔命名的城市,哈尔有盐之意,所以,盐矿被发现的地方就被称为哈尔。为了便于区分,出现了施瓦本的哈尔,也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施瓦本哈尔这个名字,反正这一切由来已久。尽管如此,哈尔人也没有真正觉得自己是施瓦本人。长久以来,哈尔人一直靠盐为生。当十三世纪该城获得硬币铸造权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怀揣哈尔分尼,提着哈尔盐包行走欧洲各地:横穿整个帝国,直至米兰和卢森堡。火车到达哪里,哈尔人的生意便做到哪里,所见所闻绝非仅限于干净整洁的街道。
哈尔艺术馆
哈尔人现在变得开放了 –歌德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现代艺术馆也对外开放,能够获得艺术赠品当然最好,不过,经过努力,施瓦本的艺术品商们已变得足够富裕。可以说,他们已富裕到了能够买得起世界上任何的艺术品,他们并非要独享这些艺术品,从今年开始,他们在施瓦本哈尔展示现代艺术作品,当然是在哈尔人自己的艺术馆内--维特艺术馆(Kunsthalle Würth),它新建于老城中心,虽说与周围其他建筑相比显得有点醒目,但还算协调。巨大的玻璃幕墙仍然反映出传统房屋的桁架结构。当人们来到艺术馆前,就会立刻为之惊叹:透过这由玻璃和钢制的现代建筑,可以俯视老城中心—眼前所看到的优美景观没有哪件艺术品能与之媲美。
展现施瓦本人原有的品德
德国人都知道施瓦本哈尔:那是一家房建储蓄所的名字。当然了,建房储蓄所设在这个州,这里就少不了要建自己的房子。“加油、加油、建造更多的房子!”这一点十分符合储蓄所的宗旨—德国人认为,这也是施瓦本人的本能。但请注意:施瓦本哈尔位于法兰克地区,而建房储蓄的倡议则起源于柏林。据说,当初将公司驻地定在施瓦本哈尔纯属偶然。柏林在二战中不太安全。由于公司一位董事的夫人来自这座位于科尔河畔的小城,所以,董事们在其协助下将保险箱转入施瓦本哈尔。直今,这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储蓄所已是联邦德国最大的雇主。只因为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使得哈尔人不能很自然地与人结交。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